小兒呼吸系統(tǒng)的解剖生理特點與小兒時期易患呼吸道疾病密切相關。呼吸系統(tǒng)以環(huán)狀軟骨下緣為界,分為上、下呼吸道。上呼吸道包括鼻、鼻竇、咽、咽鼓管、會厭及喉;下呼吸道包括氣管、支氣管、毛細支氣管、呼吸性細支氣管、肺泡管及肺泡。
上呼吸道
1.鼻 鼻腔相對狹窄,位置較低。嬰幼兒鼻粘膜柔嫩并富于血管,感染時粘膜腫脹,易造成堵塞,導致呼吸困難或張口呼吸。
2.鼻竇 新生兒上頜竇和篩竇極小,2歲以后迅速增大,至12歲才充分發(fā)育。額竇2—3歲開始出現,12~13歲時才發(fā)育,蝶竇3歲時才與鼻腔相通,6歲時很快增大。由于鼻竇粘膜與鼻腔粘膜相連續(xù),鼻竇口相對大,故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竇,易發(fā)生鼻竇炎。
3.鼻淚管和咽鼓管 嬰幼兒鼻淚管短,開口接近于內眥部,且瓣膜發(fā)育不全,故鼻腔感染常易侵入結膜引起炎癥。嬰兒咽鼓管較寬,且直而短,呈水平位,故鼻咽炎時易致中耳炎。
4.咽部 咽部較狹窄且垂直。扁桃體包括咽及腭扁桃體,前者6個月已發(fā)育,后者1歲末才逐漸增大,4~10歲發(fā)育達高峰,14~15歲則漸退化,故扁桃體炎常見于年長兒,嬰兒則少見。
5.喉 以環(huán)狀軟骨下緣為標志。喉部呈漏斗形,喉腔較窄,聲門狹小,軟骨柔軟,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組織,故輕微炎癥即可引起聲音嘶啞和呼吸困難。
下呼吸道
1.氣管、支氣管 嬰幼兒的氣管、支氣管較成人短且較狹窄,粘膜柔嫩,血管豐富,軟骨柔軟,因缺乏彈力組織而支撐作用差,因粘液腺分泌不足而氣道較干燥,因纖毛運動較差而清除能力差。故嬰幼兒容易發(fā)生呼吸道感染,而一旦感染易于發(fā)生充血、水腫導致呼吸道阻塞。左支氣管細長,由氣管向側方伸出,而右支氣管短而粗,為氣管直接延伸,故異物很容易易進入右支氣管。
2.肺 肺泡數量較少;彈力纖維發(fā)育較差,血管豐富,間質發(fā)育旺盛,致肺含血量多而含氣量少,易于感染。感染時易致粘液阻塞,引起間質炎癥、肺氣腫和肺不張等。
3.胸廓 嬰幼兒胸廓較短,前后徑相對較長,呈桶狀;肋骨呈水平位,膈肌位置較高,胸腔小而肺臟相對較大;呼吸肌發(fā)育差。因此,呼吸時,肺不能充分地擴張、通氣和換氣,易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出現發(fā)紺。小兒縱隔體積相對較大,周圍組織松軟,在胸腔積液或氣胸時易致縱隔移位。
呼吸道感染
呼吸道感染分為上呼吸道感染與下呼吸道感染。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間的急性炎癥的總稱,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。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患,治療時必須明確引起感染的病原體以選擇有效的抗生素。
上一條:什么是分子診斷
下一條:武漢加油,我們來了! |
返回列表 |
友情鏈接 :
版權所有 :江蘇迅睿生物技術有限公司
設計制作:網商天下